【導讀】《上海市農村公路管理辦法》的實施明確了農村公路建設、養護資金渠道來源,加強農村公路橋梁的養護管理,加大政府的服務力度,保障農村公路完好暢通。
【發文字號】: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63號
【執行時間】:20110501
【信息來源】:上海市人民政府
(2011年3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63號發布,根據2015年5月2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30號公布的 《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修改<上海市鹽業管理若干規定>等19件市政府規章的決定》修正并重新公布)
第一條(目的和依據)
為了加強本市農村公路管理,保障農村公路完好暢通,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
、《上海市公路管理條例》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適用范圍)
本市行政區域內農村公路及其附屬設施的規劃、建設、養護和管理,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定義)
本辦法所稱農村公路,是指納入本市公路規劃并符合規定建設標準的鄉道、村道,包括鄉道、村道范圍內的橋梁、隧道和涵洞。
鄉道是指由鄉(鎮)人民政府組織建設,連接鄉(鎮)人民政府所在地與其所轄行政村之間、鄉(鎮)與鄉(鎮)之間以及鄉(鎮)與外部公路網之間的公路。
村道是指由村民委員會組織建設,連接行政村與行政村之間以及行政村與外部公路網之間的公路。
第四條(管理部門職責)
上海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門是本市農村公路的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本辦法;其所屬的市公路管理機構負責全市農村公路的監督管理。
區(縣)交通行政管理部門按照職責,負責本轄區內農村公路的管理;其所屬的區(縣)公路管理機構負責本轄區內農村公路的具體管理工作。
本市發展改革、規劃國土、公安交通和綠化市容等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協同實施本辦法。
第五條(鄉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的職責)
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轄區內鄉道的建設工作;村民委員會在當地人民政府的指導下,按照村民自愿的原則,負責村道的建設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員會應當配合區(縣)公路管理機構做好農村公路的養護與路政管理工作。
第六條(管理和宣傳要求)
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建立農村公路投入保障制度,優先補貼危橋改造以及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農村公路建設。
區(縣)公路管理機構和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轄區內農村公路實際情況,落實相應的管理機構、管理人員和裝備。
市、區(縣)交通行政管理部門和公路管理機構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應當通過多種形式,宣傳農村公路相關管理規定和養護知識,提高農民愛路、護路意識。
第七條(資金監管)
市和區(縣)交通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建立農村公路建設和養護財政資金管理制度。農村公路建設和養護財政資金應當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檢查。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將本鄉(鎮)農村公路建設財政資金使用情況向公路沿線鄉(鎮)、村進行政務公開。村民委員會應當將本村自籌的農村公路建設資金的使用情況,按照村務公開的要求進行公示。
第八條(規劃)
農村公路規劃的制定應當貫徹保護耕地、節約用地、保護環境的原則,并與當地實際需要和經濟條件相適應。
鄉道規劃由區(縣)交通行政管理部門聽取區(縣)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和有關鄉(鎮)人民政府的意見后組織編制,經區(縣)人民政府和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門初審后,報市人民政府批準。
村道規劃由鄉(鎮)人民政府會同區(縣)交通行政管理部門和規劃管理部門組織編制,報區(縣)人民政府批準后納入村莊規劃,并報市公路管理機構備案。
第九條(征求意見)
組織編制鄉道規劃時,區(縣)交通行政管理部門應當通過政府網站、新聞媒體等,將鄉道規劃草案征求社會公眾意見。草案公示時間不得少于10日。
組織編制村道規劃時,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將村道規劃草案征求沿線村村民的意見。草案在沿線村的村務公示欄中的公示時間不得少于10日。沿線村的村民委員會應當就村道規劃草案召集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進行討論,并將意見匯總后提交給鄉(鎮)人民政府。
鄉道規劃和村道規劃的組織編制機關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對反饋意見進行研究,并及時將意見的處理情況予以回復。
第十條(建設計劃)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按照鄉道規劃,編制鄉道建設計劃,經法定程序批準后組織實施,并報區(縣)交通行政管理部門備案。
村民委員會應當按照村道規劃以及建設資金落實情況,編制村道建設計劃,報區(縣)交通行政管理部門備案。
跨區(縣)或者跨鄉(鎮)的鄉道、村道建設計劃,分別由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區(縣)交通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協調。
區(縣)交通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將鄉道、村道建設計劃及其執行情況匯總后,報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門備案。
第十一條(農村公路用地)
農村公路建設使用土地,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農村集體土地復墾后,增加的耕地占補平衡指標優先滿足村道建設計劃確定的本村村道建設需要。
第十二條(建設標準)
鄉道的建設標準不得低于三級公路標準。受地形、地質等自然條件限制的路段,經區(縣)公路管理機構組織論證后,可以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適當降低標準,但不得低于四級公路標準。
村道的建設標準不得低于四級公路標準。其中,通行公共交通車輛的村道建設標準不得低于雙車道的四級公路標準。
農村公路應當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和標準,設置交通標志、標線、安全保障設施等交通安全設施。
第十三條(建設資金)
鄉道的建設資金以鄉(鎮)人民政府的財政資金為主,市和區(縣)人民政府予以適當補貼。
村道的建設資金以村民委員會的自籌資金為主,市、區(縣)和鄉(鎮)人民政府予以適當補貼。
鼓勵通過其他合法渠道和方式籌集農村公路建設資金。
第十四條(建設管理)
農村公路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章以及技術標準、規范進行建設。區(縣)公路管理機構應當對農村公路的建設質量安全實施監督管理。
屬于同一鄉(鎮)的兩個以上的農村公路建設招標投標項目,鄉(鎮)人民政府可以在區(縣)公路管理機構的指導下,組織合并招標投標。但大橋、特大橋建設項目應當單獨組織招標投標。
除依法需要通過招標投標確定監理單位外的,其他村道建設項目,可以由區(縣)公路管理機構組建工程監理組,免費提供監理服務。
第十五條(技術指導)
農村公路建設項目的建設單位應當將施工圖設計文件向區(縣)公路管理機構征求意見,區(縣)公路管理機構應當及時提供技術指導意見。
第十六條(命名和編號)
農村公路竣工驗收前,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將農村公路名稱報區(縣)交通行政管理部門,由區(縣)交通行政管理部門征求區(縣)地名管理部門意見后確定。
跨區(縣)的農村公路名稱由區(縣)交通行政管理部門報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門,經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門征求市地名管理部門意見后確定。
農村公路的編號,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七條(移交接管)
新建、改建的農村公路竣工驗收合格后,建設單位應當向區(縣)交通行政管理部門書面提出養護移交申請,并按要求提供公路設施量清單、竣工檔案等養護管理資料。
區(縣)交通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對養護移交申請進行初審,并將符合要求的申請和相關資料提交給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門。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在收到申請后的30日內,完成農村公路認定工作,并將認定結果告知區(縣)交通行政管理部門。市公路管理機構應當根據認定結果,及時將該農村公路納入本市公路設施量。
農村公路經認定后,區(縣)交通行政管理部門應當與建設單位簽訂農村公路養護移交接管協議。
第十八條(廢棄及公告)
鄉(鎮)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員會應當將失去使用功能的農村公路上報區(縣)交通行政管理部門,并由區(縣)交通行政管理部門征得區(縣)規劃行政管理部門的同意后宣布廢棄。
區(縣)交通行政管理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將廢棄的農村公路及時向社會公告,并設立明顯標志。
區(縣)規劃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土地利用規劃的要求,重新確定廢棄農村公路的土地使用性質。
第十九條(養護管理范圍)
納入本市公路設施量的農村公路,由區(縣)公路管理機構負責養護管理。
因公路規劃變更需要調整農村公路行政等級,或者農村公路失去使用功能而廢棄的,區(縣)交通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及時向市公路管理機構辦理公路設施量變更手續。
第二十條(養護與管理計劃)
區(縣)公路管理機構應當根據公路設施量、農村公路養護技術規范和養護定額,編制農村公路年度養護與管理計劃,并將其納入本轄區公路年度養護與管理計劃,報區(縣)交通行政管理部門批準后組織實施。
農村公路養護技術規范和養護定額,由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制定。
第二十一條(養護管理資金)
農村公路養護管理資金以區(縣)人民政府的財政資金為主,國家下撥給本市的公路養護管理資金予以適當補貼。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轄區實際情況,安排一定的資金用于農村公路養護。
第二十二條(養護作業單位)
區(縣)公路管理機構應當采取公開招標的方式,選定承擔農村公路養護作業的單位。
對不具備法定招標條件的農村公路小修保養作業,區(縣)公路管理機構可以委托沿線鄉(鎮)人民政府選定養護單位。
第二十三條(大中修工程)
區(縣)公路管理機構應當按照公路技術狀況評定標準,每年至少對農村公路進行一次技術狀況檢測和調查,及時確定農村公路大、中修工程項目。
農村公路大、中修工程項目應當按照本市公路養護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進行竣工驗收。
第二十四條(橋梁管理)
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門應當組織制定本市農村公路橋梁養護管理工作制度和養護技術規程。
區(縣)公路管理機構應當設置專職的橋梁養護工程師。橋梁養護工程師負責以下工作:
(一)對農村公路橋梁養護管理進行技術指導;
(二)起草農村公路橋梁的年度養護與管理計劃;
(三)組織開展農村公路養護單位有關技術人員的橋梁技術業務培訓。
第二十五條(橋梁檢查)
區(縣)公路管理機構應當按照農村公路橋梁養護管理工作制度,對本轄區農村公路橋梁質量安全情況履行檢查職責,并做好相關檢查記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區(縣)公路管理機構應當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檢測單位對橋梁進行檢測:
(一)橋梁因洪水沖刷、物體撞擊、自然災害或者超重車輛通過造成損壞的;
(二)橋梁技術狀況不佳達到四類、五類標準或者橋梁損壞原因以及程度難以判明的;
(三)橋梁需要提高荷載等級的;
(四)有必要進行檢測的其他情形。
區(縣)公路管理機構應當根據相關檢查結果,及時更換限載標志,并按照農村公路橋梁養護管理工作制度的要求組織實施橋梁的維修、加固和改造等處置措施。
第二十六條(橋梁損壞的處置)
對受到嚴重損壞影響通行安全的橋梁,區(縣)公路管理機構或者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立即采取禁止或者限制通行的措施,并及時通知公安交通管理部門。
區(縣)公路管理機構應當及時將橋梁的損壞情況以及維修建議報告區(縣)交通行政管理部門和市公路管理機構。區(縣)交通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優先落實相關經費,及時組織實施橋梁維修作業。
第二十七條(檔案與信息管理)
區(縣)公路管理機構應當建立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檔案。
區(縣)公路管理機構應當定期采集、更新農村公路數據信息,并做好相關統計和分析工作,為養護管理提供依據。
農村公路數據信息應當納入本市公路信息化管理體系。
第二十八條(樹木更新砍伐)
鄉道及其用地范圍內的樹木不得任意砍伐、遷移。確實需要更新砍伐的,應當經市公路管理機構同意后,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并更新補種。
村道及其用地范圍內的樹木需要砍伐或者遷移的,應當經村民委員會同意;有損壞村道路面平整、村道路基和邊坡等影響通行安全情形的,村民委員會應當要求申請人采取安全措施并及時修復。
第二十九條(禁止行為)
未經依法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農村公路上設卡、收費。
農村公路及其用地范圍內禁止從事下列行為:
(一)利用農村公路橋梁進行帶纜、牽拉、吊裝等施工作業,設置超過規定標準的高壓電力線和易燃易爆的管線;
(二)在農村公路橋梁下停泊船只;
(三)在農村公路橋梁的橋孔內堆放易燃易爆物品、擅自明火作業、搭建永久性設施或者擅自搭建臨時性設施;
(四)取土或者爆破作業;
(五)設置障礙,挖溝引水;
(六)設置攤點、堆放物品、打場曬糧、種植作物、放養牲畜;
(七)傾倒渣土、垃圾,焚燒各類廢棄物;
(八)堵塞排水溝渠、填埋邊溝;
(九)機動車滴漏、散落、飛揚物品或者隨車人員向外拋物;
(十)將農村公路作為檢驗機動車制動性能的場地;
(十一)損壞或者擅自涂改、移動農村公路附屬設施;
(十二)損壞、污染農村公路和影響農村公路暢通的其他行為。
第三十條(限制行為)
村民或者其他單位和個人在村道及村道用地范圍內從事下列行為的,應當征得村民委員會同意;村民委員會同意后,應當報區(縣)公路管理機構備案:
(一)臨時占用和挖掘村道及村道用地的;
(二)跨越、穿越村道修建橋梁或者架設、埋設管線等設施,以及在村道用地范圍內架設、埋設管線、電纜等設施的;
(三)在村道上增設平面交叉道口的;
(四)在村道及村道用地范圍內設置標牌、廣告牌等非公路標志的;
(五)車輛或者車輛載運的物件超過村道限載標準或者限制性通行條件但確需通行的。
村民委員會實施前款規定行為的,應當報區(縣)公路管理機構備案。
鄉道及鄉道用地范圍內從事本條第一款規定行為的,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實施上述行為時,區(縣)公路管理機構應當派員至現場進行技術指導,避免對農村公路造成損壞。
第三十一條(封閉農村公路)
因施工作業和養護作業確需封閉農村公路的,區(縣)公路管理機構應當在該農村公路路段兩端設置明顯的警示標志;可以繞道通行的,還應當在繞道通行路口設置指示標志。
實施封閉農村公路措施3日前,區(縣)公路管理機構應當通知相關鄉(鎮)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員會,并會同公安交通管理部門通過新聞媒體、村務公示欄等方式聯合發布封閉農村公路的通告。
第三十二條(日常巡查)
區(縣)公路管理機構應當建立農村公路日常巡查制度,依法制止、查處和糾正違反路政管理的行為。
沿線鄉(鎮)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員會應當協助做好農村公路日常巡查工作;發現有違反路政管理的行為或者接到舉報的,應當及時將相關情況上報區(縣)公路管理機構。
第三十三條(應急處置)
區(縣)交通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制定本轄區的農村公路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因突發事件造成農村公路及其附屬設施損壞并且嚴重影響交通安全的,事發地區(縣)公路管理機構或者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派員趕赴現場先行處置,并立即向區(縣)人民政府和交通行政管理部門報告。
區(縣)交通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按照應急預案的要求,立即組織搶修;短期內難以修復的,應當修建臨時便道或者在路口標明繞行線路。
第三十四條(已有違法處理規定)
違反本辦法的行為,法律、法規、規章已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十五條(違反禁止行為的處理)
違反本辦法第二十九條第一款規定,在村道上設卡、收費的,由區(縣)交通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并處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辦法第二十九條第二款規定,在村道上從事第(一)、(二)、(三)、(四)、(十一)、(十二)項禁止行為的,由區(縣)交通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并可處以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辦法第二十九條第二款規定,在村道上從事第(五)、(六)、(七)、(八)、(九)、(十)項禁止行為的,由區(縣)交通行政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并可處以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以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罰款;逾期不改正的,區(縣)交通行政管理部門可以代為清除,有關費用由違法行為人承擔。
第三十六條(違反路政許可行為的處理)
違反本辦法第三十條第一款規定,未經同意擅自在村道上從事相關行為的,由區(縣)交通行政管理部門按照下列規定予以處理:
(一)從事第(一)、(二)、(五)項行為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并可處以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罰款;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
(二)從事第(三)項行為的,責令恢復原狀,并可處以1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
(三)從事第(四)項行為的,責令限期拆除,并可處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逾期不拆除的,予以強制拆除,有關費用由違法行為人承擔。
第三十七條(委托處罰)
區(縣)交通行政管理部門可以委托區(縣)公路管理機構實施本辦法規定的行政處罰。
第三十八條(行政責任)
違反本辦法規定,市、區(縣)交通行政管理部門和公路管理機構、鄉(鎮)人民政府以及其他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部門依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不依法處理違法行為,不依法履行農村公路管理和監督職責的;
(二)無法定依據或者違反法定程序執法的;
(三)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其他行為。
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對全市農村公路養護與管理情況進行檢查考核,檢查考核結果作為下年度市級養護與管理補貼資金分配的依據之一。
第三十九條(實施日期)
本辦法于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十五”以來,根據交通部黨組提出了“修好農村路,服務城鎮化,讓農民兄弟走上油路和水泥路”的奮斗目標,上海公路部門在市委、市府的領導下,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建設新農村的重點工作,掀起了農村公路建設和危橋改造的高潮。全市共新建、改建鄉道和村道共5950km,改造鄉道和村道危橋共3427座。到2009年底,上海市公路總里程達到11671km,橋梁總數為9493座,其中:農村公路里程10093km,約占上海公路總里程的86.48%;農村公路橋梁7793座,占全部公路橋梁的82.1%。本市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的“四個100%”,即:農村公路通達率達到100%;通暢率達到100%;鋪裝率達到100%;等級率達到100%,大大方便了城鄉居民的出行。
“十一五”期間,本市根據“國辦49號文”的精神,不斷推進和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并在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后,將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經費納入到全市公路養護管理經費的分配和使用范圍,保障了農村公路管理養護工作的正常化、規范化,基本實現了農村公路“有路必養”、“有路必管”。
1、農村公路的定義?
關于農村公路的概念有不同的說法,國家有關部門對農村公路有如下定義:農村公路一般是指通鄉(鎮)、通行政村的公路。通鄉(鎮)公路是指縣城通達鄉(鎮)以及連接鄉(鎮)與鄉(鎮)之間的公路。通行政村公路是指由鄉(鎮)通達行政村的公路。也有部門認為“就我國的現狀而言,農村公路就是指縣鄉公路和通村公路。”還有一些省市根據本地的農村公路現狀給農村公路下了不同的定義,不少地區將街道辦事處轄區內的通村公路也歸為農村公路類。
2、農村公路建設的作用?
公路是經濟發展的動脈。加快農村公路網絡的建設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改善農村消費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隨著國道、省道、市道等骨干線路的形成鄉村道路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日益凸現。 鄉村道路,連接國道省道縣道等大中公路,延伸到鄉村組戶,是公路網絡的基礎部分;是直接服務于農村,造福于農民的基礎設施,是公路經濟最終得以形成的關鍵環節。公路不能進村入戶,村級經濟將始終無法組成鄉鎮區域經濟,因為沒有便利的交通就難以形成統一的市場。 鄉村道路雖然多年來一直作為農田基礎建設的重要項目而有所發展,據資料顯示,全國近5萬個鄉鎮中同公路的已達90%以上,但在74萬個行政村中,絕大多數仍是靠“機耕道”通行。機耕道主要是以生產服務為目的,屬于生產基礎設施,沒有考慮為生活服務的功能,所以鄉村道路根本談不上等級。沒有規劃設計、沒有質量標準、沒有考慮生活質量的機耕道,夠成了當前道路的主題體,這中水平的交通狀況已成為當前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一個關鍵性的制約因素。 落后的鄉村道路網絡使得農村居民的生活條件未能隨著經濟發展而得到同步改善,農村自給自足的消費環境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建蓋新房已興起過幾輪高潮,土房便瓦房、瓦房變樓房,走到偏僻的地方也能看到混磚樓房,但絕大多數行政村沒有像樣的汽車路。農民難買難賣的一個客觀條件就是出門難。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多,農村自然條件差,農民經濟總量少,人均收入低。解決農村問題的關鍵是加快城市化進程,解決農業問題的根本是調整產業結構,解決農民問題的核心是增加農民收入,而所有這些都離不開便捷高質量的農村公路。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可以加強城鄉聯系和溝通,促進農民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調整種植業和產品結構,搞活農產品流通,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可以引導農村企業合理集聚,完善小城鎮功能,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也可以改善各種生產要素流動條件,促進農民思想的轉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從交通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可持續性來講,農村公路好比是連接高速公路主骨架的毛細血管,農村公路建設直接關系到高速公路的效益能不能體現,關系到高速路能不能實現高速化,關系到路網整體水平的提高。加強農村公路建設的立足點,就是促進路網結構優化和協調發展,充分發揮路網整體性功能,提高綜合服務能力。 農村道路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從抓鄉村道路建設著手,把“要想福先修路”變成政府行為,由政府統一規劃、統一投資、統一組織實施,將是解決這一瓶頸問題,拉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戰略性舉措。
3、農村公路建設的意義?
(1)加快發展農村公路,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觀要求。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農民階層是我國社會的一個重要階層,農民兄弟是我國最大的社會群體,他們為中國革命和現代化建設付出了心血,做出了巨大貢獻。農村公路屬于公共物品,投資回報率幾乎為零,政府應該承擔農村公路供給的責任。因此,加快發展農村公路,改善農村交通狀況,代表了最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在交通建設領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行動。
(2)加快發展農村公路,是全面推進農村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前提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在農村問題方面提出了要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把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在農村,“三農”問題已經成為我們今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瓶頸”。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是增加農民收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善城鄉二元結構,加快城鎮化進程。實踐證明,沒有農業的發展,就沒有全社會的發展;沒有農村的富裕,就沒有全社會的富裕;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就不可能實現。而農村公路又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設施,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因此,加快發展農村公路,改善農村交通狀況,是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3)加快發展農村公路,是改善和優化我國公路網結構的必然選擇農村公路是我國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公路數量在全國公路總量中占相當大的比重。
農村公路發展政策實施兩年來,全國全社會已累計完成投資1960億元,已建成農村公路23.7萬公里。農村公路建設力度之大、新改建油路水泥路里程之長,前所未有。許多省份這兩年建成的農村公路里程超過了建國以來50多年的總和,即用兩年的時間走過了50多年的發展歷程。由于農村公路的快速發展,全國公路網結構得到明顯改善,公路的通達深度明顯提高。
(4)加快發展農村公路,是實現交通新的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保障交通能否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歸根結底是能否實現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要貫徹“五個統籌”,實現交通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重點之一就是要解決農村公路通達和暢通問題。目前我國仍有173個鄉(鎮)、56000多個行政村不通公路。農村公路亟待跨越式發展,因為沒有農村公路的跨越式發展,就沒有交通新的跨越式發展。因此,要把解決好農村公路發展問題作為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
網站聲明:交通違章查詢網刊載內容均來自當地機構或網絡,主要以學習交流為目的,包括但不限于問題和政策等內容,并不意味著認同其觀點或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將鏈接反饋給我們,核實后會盡快處理。
Email:********@qq.com